中國在黃海冷水團海域啟動大規模養殖三文魚

新華社青島2月26日電(記者蘇萬明)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中國海洋大學聯合相關單位,近日啟動在黃海冷水團海域大規模養殖三文魚,這將擴容中國的“藍色糧倉”。
據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項目首席科學家董雙林介紹,兩年前,中國海洋大學和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黃海冷水團優質魚類綠色養殖項目,品種為三文魚。今年1月初,項目已完成基本技術驗證。近日,中國海洋大學和日照、青島西海岸新區當地的企業合作,在距青島約120海里、距日照約130海里的黃海冷水團所在海域,正式啟動深遠海大規模養殖三文魚。
據山東深海冷水團海洋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飛介紹,該項目總投資43.56億元,利用智能深海大型網箱在黃海冷水團區域進行深海三文魚養殖,規劃深海養殖海域面積3000公頃,并建設700畝陸上產業園區和研發配套基地。項目5年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三文魚4.5萬噸。
張飛介紹,項目一期投資5億元,建設三文魚育苗基地1座、馴化基地1座,大型智能網箱2座,養殖工船1艘。“目前,項目正在進行大型養殖裝備的招標。預計2020年底,第一批養殖三文魚上市,屆時將豐富中國人的餐桌。”張飛說。
近年來,中國近岸淺水海域養殖已趨于飽和,狹小的空間范圍還容易帶來產業沖突、生態損失、病害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認為,黃海冷水團覆蓋海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擁有5000億方水體,很適合養殖鮭鱒類等高價值海洋冷水魚。而且其所在海域溫躍層僅20-30米,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使利用該區域淺源冷海水進行水產養殖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該海域海水自凈能力強大、疫病發生風險度低,養殖水產的品質接近野生品種,可以作為捕撈鮮活品種的替代商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高。
“科學家對黃海冷水團養殖寄予厚望。”董雙林說,黃海冷水團養殖開發有望成為中國海水養殖空間結構優化的重要突破口。